10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开发布《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据悉,《规划》于今年8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长春都市圈由此成为全国第18个“国家级都市圈”,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根据《规划》,长春都市圈涵盖长春、吉林、四平、辽源4个地市,面积约2.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210万。
《规划》从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等九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4市已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建立重大合作项目与重点事项清单,旨在全面提升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与合作水平。
立足东北特点,深化区域环境联防共治
总体来看,《规划》聚集经济发展和产业项目谋划,而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要素之一。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对记者表示,将生态共保共治写入国家级都市圈标志着所涉区域生态治理从分散走向协同,从局部走向整体。“生态共保共治强调跨区域的协同合作,能够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共同行动,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形成治理合力,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袁帅说。
在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方面,《规划》列出了共建富美生态空间、深化环境联防共治、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4点内容。
作为东北工业重镇,长春都市圈可能面临传统工业转型压力、冬季能源结构依赖化石燃料等挑战。“东北地区气候寒冷,采暖季长达4个月以上,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重污染天气治理必须依靠区域联防联控。”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对记者表示。
《规划》提到,长春都市圈应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多种污染物联合减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为大气污染物传输扩散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各城市间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大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冬季霾情多发,数据慢半小时就可能‘爆表’。”一位长期关注东北地区生态共治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4市应建立高效的实时数据共享与应急响应机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打破技术和管理上的壁垒至关重要。同时,应制定统一的应急预案,明确各市在应急情况下的职责和行动流程。
彭应登则强调,“尽管很多人认为东北寒冷地区臭氧污染较轻,但近年来臭氧污染确有加重趋势,未来,除通过联防联控加强煤源性污染防治外,也需逐步重视大气污染的复合治理;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东北地区河道冬季结冰,季节性特征明显,过去人们存在‘冬季无需治理’的误区,导致冬季排污行为不规范、不可控,这也是该地区水环境治理中的一项特色挑战。”
记者注意到,《规划》提到应深化松花江吉林段、东辽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松花江吉林段流域以吉林、长春等为重点,东辽河流域以辽源、四平、公主岭为重点,提升河流、湖库的水环境质量,实现重要水体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
统一协调布局,把好重大项目建设环评关
在彭应登看来,《规划》在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面的最大亮点在于强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谈到,长春都市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结构性、区域性环境问题依然存在。《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充分衔接都市圈内各城市已发布实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25年—2030年,这意味着,未来5年长春都市圈将有一批高质量的重大项目需要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将基于‘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上下联动的’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抓手,充分发挥环境准入的门槛作用,强化分区管控在环境准入把关中的职能,意义十分突出。”彭应登说。
《规划》谈到,应对生态空间依法实行区域准入和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严控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密切跟踪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人民群众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立统一、高效的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对可能造成跨区域环境影响的重大项目进行统一协调。
彭应登对记者表示,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例如,松花江上游沿岸产业布局曾经不合理,造成大量重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集中,导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先天不足”。未来,在产业布局中,应从环境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减少在河道上游布局“两高一低”项目。
此外,为确保《规划》中重大合作项目和重点事项清单落地执行,应建立强有力的、超越地方利益的协调机构或机制。
“这一机构或机制应具备高度的权威性和协调性,能够统筹各市的资源和利益,并制定明确的工作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清单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地区给予奖励,对不作为或执行不到位的地区进行问责。还应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袁帅表示。
编辑:蔡露露 复审:李春晖 终审:赵占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