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获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持续推进美丽经开建设,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破除要素制约和发展瓶颈
作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工业经济主阵地,经开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转型,构建了“政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是坚持把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经开区与长春理工大学、光机所、应化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光电信息产业园”“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等一批科创孵化载体相继投入使用,总孵化、加速产业化面积126.95万平方米,区域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二是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主体。2023年全区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再创新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9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1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增幅连续5年保持8%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步上升,达到20.5亿元。高端人才“创业成果”不断转化为“产业效能”,院士项目均实现两位数至三位数增长,珩辉光电荣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辰芯、华大等头部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占据一席之地。
抓增量促存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提升
经开区引进了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突出“沿产业链谋划”和“沿产业链招商”这两个关键,围绕产业链条中的短缺环节和关键技术,“建链”“补链”“强链”。2023年经开区以0.4%的面积贡献出长春市GDP的10%,规上工业总产值稳占长春市规上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扣除一汽集团),其中汽车零部件年产值占长春市的60%;长春市百强企业经开区占三分之一,世界500强兴办的企业占长春市近一半。
一是以科技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经开区依托长春光机所、“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围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目标,打造光电信息产业链和医药产业链。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升级。马瑞利汽车车灯、法雷奥汽车零部件基地等世界500强项目和浪潮云计算中心、日本友成汽车模具及研发中心、吴太医药产业园、万丰机器人、安能电商产业园等行业龙头项目的落位为开发区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三是以数智赋能传统产业。充分利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全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一汽丰田发动机、大陆(纬湃)传感器、福耀智能化生产线、华众延峰彼欧自动喷涂生产线等68个重点扩能项目陆续上马,主导产业更加集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基础更加夯实。技改扩能工程已成为经开区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争当省、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构建循环利用体系,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
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水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引导福耀集团、长春卷烟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一汽专用车等主要用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开展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回用,同时区域完善污水纳管建设,实现了单位经济产出水资源消耗的有效减少,2023年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资源消耗量与规划基准年相比降低了29.4%。
构建了以能源基础设施为核心的能源供应网络。一是提升集中供热能力。近年来,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空气质量,经开区制定了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规划,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为解决企业取缔小锅炉后的用能问题,扩建了欧文斯锅炉房、士安热力锅炉房、经开供热二厂及三厂锅炉房等,扩大供热基础设施集中供热面积。并对供热覆盖面积内的管网实施了改造工程,其中经开热力实现了环网供热。二是淘汰小锅炉。对现存的燃煤小锅炉实施撤并改造,自2014年起,已淘汰2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336台。三是加强工业企业用能管理,推行节能改造,多管齐下,实现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的显著降低,相比规划基准年下降了86.7%。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区域环境不断优化
经开区立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系统治理为重点,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开展秸秆全域禁烧,全区连年实现秸秆焚烧“零火点”;补充残茬烧除措施,不断提高秸秆禁烧组织化程度,全区分3个批次科学有序去除秸秆残茬。强化“供暖期”燃煤锅炉监管,全区7家集中供暖企业锅炉全部达标排放。持续推进39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向企业拨付专项资金664.02万元。对9个批次31个地块开展裸土扬尘污染源治理,核查率、整改率100%。推进凯世曼公司高压铸造VOCs烟气治理项目,VOCs减排量174.86吨。组织完成辖区应急减排措施清单修订工作,持续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实施动态更新,累计完成企业344家,全部实现“一企一档”。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推进水功能区考核达标。不断提高管网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治理成效明显,水功能区考核全部达标。二是顺利完成兴隆山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和提标改造工程。排水管网经过4个时期的建设,目前已建成污水管线约95公里,雨水管线约120公里,均为雨污分流建设。持续开展兴隆山污水处理厂实施“驻厂式”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出水水质实现超低排放。三是编制完成经开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化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水环境进一步巩固,提升辖区整体水环境质量。四是严格落实流域“查测溯”,建立周分析、月研判制度,动态开展溯源治理,强力推进问题整改。
在区域环境治理方面,圆满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督办任务畜禽禁养区、百里伊通河水系生态治理截污干管工程、吉林大路快速路等项目,完成效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已完成中山公园、梧桐公园、珠海路公园、北海公园、世纪公园等7个公园建设,累计增绿量近150多万平方米,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周边环境。全力推进旧城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近20个,改造面积262万平,惠及居民超5万人。实施工业园区系统提升工程,在道路、水电气热、消防安全、污水处理、厂区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标准,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狠抓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完成6个村20个自然屯整治任务,农村环境得到历史性改观。
长春经开区将持之以恒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未来生态建设中稳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巩固完善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特色亮点,持续发挥示范作用,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履行好经开区在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