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如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对一座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来说,“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使命,更蕴含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是一次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深度实践。
2022年,长春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自此,从工厂到社区、农村、学校等更多领域,从汽车延伸到能源、医药、建材等更多行业,一场以“无废”为名的美丽长春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根系已达每位居民。
“将全域打造无废单元。”如今,长春正积极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特别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加强固废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报废汽车拆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业态,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绿色驱动,激活工业行业低碳“引擎”
进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迪一汽新能源)的智能工厂,这里不仅涌动着生机勃发的“智造”热潮,还有“花园式”的“绿色工厂”让人眼前一亮。
奥迪一汽新能源正在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基地”:利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实现100%循环利用,预计每年节约10万立方米的水资源;采用RO反渗透工艺模块处理达标的水将用于绿化浇洒,并通过海绵工厂和蓄水模块的雨水收集利用,有效降低自来水消耗,减轻环境负担;生产废弃物实现100%回收,包括实现废铝100%循环利用及一般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无独有偶。长春富维高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也在开展创建“无废”绿色工厂行动,通过采取电镀污泥资源化、废喷漆过滤介质减量化、漆渣减量化处置、电镀工艺废水线边处置回收、优化各种包装内材使用周期等方式,降低危废产生量。值得一提的是,回收后的硫酸镍可重新用于电镀溶液配制,从而使企业每月减少采购成本十余万元。
由点及面,这些是长春高水平建设“无废城市”的生动缩影。
“‘无废城市’,并不是指‘城市没有废物’。”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里的“无废”,是指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的“废”,涵盖了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农业固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因此,在“无废城市”建设上,长春瞄准了四个“关键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
由于产业结构的关系,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治理,可以说是“无废城市”建设“难啃的硬骨头”。
因为“难啃”,长春因地制宜,下足了“功夫”——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构建协调联动工作格局,全方位推进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建设,确定了建设任务,明确了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34个成员单位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升级,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
持续开展新上固投项目节能评审工作,严格控制“两高”项目上马。
筛选、组织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节能诊断中介机构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争创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全力打造“绿色制造”标杆。其中,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3户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工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成功获批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推荐长春博泽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等18户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等4户申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申报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的数量超过去年。开展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动态管理及组织国家级“绿色工厂”申领“企业绿码”。
以产业“含绿量”提高发展“含金量”,这些举措和数据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明。
多维度破局,打造绿色样板
从工业始发,“无废城市”建设串起了农业、建筑业、生活等全领域。
“全域”二字背后,是长春坚持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打造“无废城市”长春样板的决心和信心。
——变废为宝,巧用农业固废收处“妙方”。
提升农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村庄保洁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较大程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目前,长春市农村已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站194座,覆盖了全市乡镇(街道)143个、行政村2099个、自然村14477个,农村人口433.54万人,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5.6万吨,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完善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体系。2024年,全市秸秆可收集量为1091万吨,完成秸秆综合利用量987万吨,利用率约为90.45%,超额完成秸秆综合利用指标任务。
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站(点)2859个,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存储站共有220个,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量为424.59吨。
——多管齐下,凝聚“无废城市”共建“合力”。
生活垃圾分类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关乎每一位市民的生活环境。长春市积极打造具有“长春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长春市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家庭厨余垃圾处置站达到10座,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达680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运行管理,共处理其他垃圾159万吨,餐厨垃圾5.27万吨,收集有害垃圾8.3吨。
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过度包装、制止餐饮浪费等专项行动。自2023年印发《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来,共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67056户,整改餐饮浪费行为168家次,对全市80个街道、433个社区,共排查生活垃圾分类、过度包装整改问题405个,派发整改案件1848件,下达整改通知单5份。
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2024年,开放宣教基地17个,开展快闪秀等主题活动1400余场次,制作抖音视频79期,开展入户宣传121.7万户,学校家庭社区互动371次,全市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8%,参与率75%以上,回收利用率已达到39%,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一档水平,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分类宣传和长效管理机制的全覆盖。
——智慧监管,紧握建筑垃圾管理“缰绳”。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建筑垃圾成为新的挑战。长春通过规范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让城市建设中的“废弃物”变成“新资源”。
先后印发《建筑垃圾再生建材应用技术指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目录》(第一批)、《长春市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专项方案(模板)》等文件,指导施工单位编制专项方案,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
联合建委、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组建市、区两级建筑垃圾联合执法队伍,加大对无证运输、乱倒乱卸、密闭不严、遗撒、辖区装修垃圾运输车辆管控不严等清运处置问题监管力度。
升级优化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信息平台,共享公安、建委、交通、审批、生态等部门信息资源。严格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及车辆的审核准入,累计办理建筑垃圾运输许可195件,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682件。
加快推进长春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工作均已完成,现正紧锣密鼓地办理项目用地手续。
——精准防控,织密危险废物监管“网络”。
危险废物的妥善处置与生态环境安全及公众健康息息相关。长春市积极作为,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全链条监管体系,全力打造严密的危险废物监管 “网络”。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动《长春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条例》立法;印发《长春市2024年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和《长春市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市、县(市)区两级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和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完成对720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考核评估,有效规范了企业的危险废物管理行为;支持吉林省晟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完成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申报,解决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难、处置难的问题;推动危险废物跨省转移联防联控合作,核查符合纳入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企业20家;办理跨省转移危险废物商榷函34份,加强与其他省份在危险废物转移管理上的沟通与协作;指导6220家产废单位和56家经营单位完成管理计划备案和年报登记,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组织企业和危废监管人员参加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培训4次,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监管人员的执法能力;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按时向社会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能力、利用和处置状况等信息,增强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紧抓项目“牛鼻子”,激活发展新动能
项目建设,是长春市“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长春市与吉林市签订的《长吉两市“无废城市”共建合作协议》,两地要加强区域共建,共育良好产业生态。紧盯“无废城市”创建的重点项目,动态更新“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清单,谋划总投资478.74亿元重点项目48项,已完成28个。
在德惠市米沙子镇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一处楼宇脚手架林立,大红色的条幅挂满了楼体,“封顶大吉”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座已落成的大楼是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的一个主体工程。
“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将建立阿里云AI智算中心,引入废旧物资循环再制造上下游企业,通过大数据平台串联入园企业,做到企业间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实现经济效益。”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进展迅速,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投资超1.3亿元,碳足迹碳认证碳交易中心、二手商品检测中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网络大数据服务平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研发实验室、专家公寓、职工食堂及宿舍、综合办公楼等公辅区主体工程封顶。项目完成对接企业超100家,含上市公司15家,国企14家,央企8家,累计签约企业8家,已完成首开区全部招商落位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了集报废汽车、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有色、废轮胎、废动力电池、废弃电器等12种再生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在共计三期的全部工程完工投产后,该产业园可实现通过大数据平台,闭环管理长春地区废旧物资从收集、转运、深加工、再生利用、交易等环节信息产业链,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品碳足迹进行全程溯源,精准计算废旧物资收储运及深加工在不同环节中的碳排放数据,园区投产后将形成循环产业集群。
长春市正在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有效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让长春在“无废”之路上稳步迈进,塑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城市新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市还通过切实提升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保障能力等方式,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组织各县区申报省“无废城市”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争取省科研经费的支持,积极推荐“无废城市”建设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夯实无废建设绿色“根基”。
截至目前,长春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结题验收的项目17项,涉及重金属与有机废水处理、黑土地主要农药残留污染防治、塑污防治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
激活“无废细胞”,让家园更美好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降碳,一头连着群众的日常生活。
如果把“无废城市”比作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由无数的“细胞”组成。
“无废工厂”“无废社区”“无废学校”“无废乡村”……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细胞”。
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来解读“无废细胞”,它又是“无废城市”共建共享的代名词。
在“无废城市”建设道路上,长春市持续推动“无废细胞”创建工作,组织开展“无废城市”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园区等活动;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组织开展“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引导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如今,长春市已完成506家“无废细胞”评估工作,4家“无废细胞”入选“省级无废细胞”,占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了多场景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在资源节约、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正是这些“无废细胞”,构成了长春最绿意的生活,让“无废城市”建设惠企惠民。
走进“无废学校”,处处能感受到低碳环保的氛围,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践、生物多样性教育园地、变废为宝等环创活动……
在朝阳区安民街小学,随处可见“无废”理念和孩子们互动的场景。学校组织同学们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比赛、绿色循环利用主题班队会、手绘宣传画展、手工作品展等活动,秉持“四分类”“五节约”的理念,不仅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更将绿色循环利用理念潜移默化植根于学生心中。
“打造互生互长的生态教育环境,唤醒孩子亲近自然之心,让‘无废’理念融入学校的各个角落。”学校负责人如是说。
长春市振华汽车涂装有限公司倒逼工艺提升与改进,全力打造绿色循环低碳“无废园区”,2024年以来,仅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就比往年同期下降30%左右。
“无废商场”欧亚卖场,鼓励绿色环保商品商家进驻商场,规范餐饮服务性行业绿色经营,倡导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餐具、洁具使用,全面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
“无废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全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开展减塑、节能行动,定期组织“无废”主题活动等,多措并举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全力建设“无废医院”。
在深化实践的同时,长春市还注重发挥宣传引领作用,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矩阵。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围绕“六五环境日”等主题,广泛开展“无废城市”宣教活动,组织吉林省鑫祥有限责任公司、东南污水处理厂、吉林省三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有限公司等9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开展开放活动;近4年印制、悬挂宣传条幅1800余条,滚动播放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公益广告20万余次,累计组织开展线下活动71场(次),参与24万余人。
得益于这些“无废细胞”的养成,长春市不仅在物质层面上减少了废物的产生,更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了市民的环保意识。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正是“无废细胞”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人心的转变。
相信未来,随着长春“无废城市”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会让更多的“无废细胞”活跃起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为打造具有长春辨识度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样板提供助力。
编辑:蔡露露 复审:付朝臣 终审:李春晖